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論國富4: 與吾友老麥、巨龍相磋

(1)
我還記得,我曾和吾友老麥在07年有過一個爭辯。他认为中國內地富豪的財富大多來自房地産,這些都是通過灰色運作,對社會的經濟發展無益。

我當時反而認爲,中國房地産富豪長期在灰色地帶遊離,和官府鬥智鬥力,反而帶來很多制度創新,解放了更多生産力,不能說對社會毫無貢獻。

例如說,中國因爲政治體制的原因,採用了很嚴格的分稅制度,地方政府基本上沒錢。房地産的運作,使地方政府成爲最大的房地産商,使地方政府能有錢搞建設,超前發展。這是在並不理想的政治環境下的一種次優選擇。不管那些東西是怎麽來的,也許過程並不公平,但高速公路、地鐵、城市基礎設施的出現,的確大部分人是受惠了。

實際上,這些爭辯,只是一個過程,結果不重要,觀點和立場都可以不斷改變。

我想帶出的一個觀點是,如果搞陰謀詭計也可以有生産力,對社會有正面的效果。那麽搞陰謀詭計,作爲中國人的強項,也做爲中國知識管理的一種特殊方式,能否成爲國家財富的來源?

(2)
想提出兩個例子來說明這個觀點。

第一個例子。在清末,李鴻章一直用“以夷制夷”的方式,利用和挑撥列強之間的矛盾,來爲弱勢的中國保障利益。

具體來說,就是用中國政治傳統的,搞陰謀詭計的方式,來進行現代的外交。

多年來,一直爲人所嘲笑。

但效果是否就那麽差?

民國的外交,不見辦得比李鴻章好多少。“二十一條”是孫中山最早提出來的,抗日戰爭外交環境之惡劣,亡國的危險,遠甚於滿清。

至於中共,可以說,通過和蘇、俄簽訂的協定,割讓出去的土地,遠遠多過滿清。

第二個例子,是有關MBA的。

對於管理方面的知識,中、西文化採用完全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管理方面的文化和技能,是可以規範化的,在大學專門研究,開設課程,管理人員要進步,就去讀一個MBA或MPA,一兩年的課程,就可以吸收人家幾十年的研究成果,拔高成長。

在中國,對於管理文化和技能,採用了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態度,想學,去讀三國、二十四史、毛澤東文集吧,這當然對中國管理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造成很大障礙。

中國企業,永遠無法象美資企業那樣,只要開出一個合適的價錢,就有相應資格的管理人才來管理,因爲一切已經制度化,規範化了,招之既來,來之能戰。

對於這種兩種方式,我不想比較優劣,只是想指出,存在著這兩種方式。

(3)
觀看“潛伏”,我的感慨很深。

這是一部很優秀的電視劇,是很出色的教材。但我想,全國熱播,裏面都是講勾心鬥角,陰謀詭計的東西,大家的知識都迅速提高,可是這對社會發展到底有沒有好處?

諸如韓劇、美劇,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能搞文化輸出,別的地方觀衆也能欣賞,甚至沈迷。但象“潛伏”這樣的,不要說美國觀衆,就算是香港觀衆也無從欣賞!

(4)
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師和博士學位持有者。在工程施工方面,中國已經在世界上是最領先的地位。

和中國相比,美國的工程界已經蕭條,人才和中國無法相比。除了軍工企業外,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恐怕也比不過中國。

中國能否崛起,要看很多路徑和模式。

崛起的路徑和模式可以有很多種的,不是只有一種的。

對於美國來說,也許只要付出一分努力,就能有三分收穫。投入的效益比如此之大,輕而易舉就能穩霸大國地位。

對於中國來說,要付出三分努力,才能有一分收穫,另外不見的兩分,一分是國際規則的不公,一分是無意義(?)的內耗。但只要能有持續這付出三分努力的機會,也許大國的地位,終有一日可以達致。

需知,在大多時候,大多國家,連付出這三分努力的機會都沒有。

(5)
這篇文章沒有固定觀點和結論,只是隨筆。希望能引來一些討論而已。

3 条评论:

雪山飛狐 说...

如果是用中国人的标准来决定中国能否崛起, 那答案是肯定可以的. 但如果标准来自其他国家的话, 很大机会他们会用改变游戏规则来阻止中国崛起.

中国国家很富有但人民平均很穷(起码跟发达国家比), 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人民对土地只能使用但不能拥有. 国家拿钱之后批地出去给你用个三五七十年(长短按用途来定), 然后过期后, 把地收回来再批再拿钱. 这跟美国的印钞机分别不大. 但人民很难得益. 所以我不同意用国家富有来判断国家崛起与否.

另外, 就算中国成为第X个国家去太空, 去月球.....总之一天X不等于一, 就只能证明中国抄袭人家的速度在进步, 并不能让这国家去到一个领导地位. 我本人觉得这很难实现, 因为整个国家的人民从生活大小事项都是想着抄袭人家已成立和已有成功例子的东西. 没有人愿意花钱在新的发明, 因为对他们来说, 风险太大, 如果花点钱跟政府搞好关系就可以漠视知识产权而随意抄袭的话, 谁会这么笨去打本去做研究?

个人意见, 如有BS, 敬请见谅

. 说...

就是在BS啊.

BS才好.

mum 说...

一些淺見。

要了解美國、歐盟及中國的科技實力與發展,大家不妨參閱英國人Christopher J Forster(英國外交研究中心項目經理)於2006年四月發表有關這方面的一篇論文:China’s Secrete Weapon? – Science Policy and Global Power。當中有大量數據、分析,並確認全球化幫助了中國發展:「如果科學技術基礎繼續發展和現代化,並與現在的經濟進步結合起來,中國就具備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一些因素。」不過,他引諾貝爾獎學人Douglas North:「有效率的機構和政府的本質更為關鍵。要使這些高效率的機構能繁榮發展,就要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因此,他認為「中國科技甚至整個國家的內在弱點,是缺少永久的法律。. . . 政府可以隨時改變法規,而對法律要求對象沒有任何補救措施和補償。」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的調研(憑印象,來源忘了),目前科研强國為美、英、德、日、俄。其中美國的尖端科技的專利、發明,比其他各國的總和還要多。據Forster說:「在基因工程、太空科學(遙測) 、遠程通訊和最為重要的信息處理技術等方面,美國擁有任何其他國家無可匹敵的技術實力。」按目前體制,就算美帝一天天爛下去,我國一天天強起來,30年內出一個諾貝爾獎中國人絕對有可能,我國要在科技上超英可以,但要趕美,本世紀內難以實現。

美國壯大於世界大戰之後,其科研實力多得於一眾老歐洲;其政治體制、經濟實力,加上財雄勢大的私立大學群、科研機構企業,對各國精英產生巨大吸引力。各國培養的尖子、人才,莫不為美國兼收并蓄,繼而為美國爭光。不看其他,單看美國中小教育之不濟(世界排名常在30名之外),其大學成績仍大大超越歐日,諾貝爾獎近乎年年發市,使可知其整體制度優越之處。不過,這種人才輸入的制度因911而有所阻礙。

目前,大家都認為我國財大氣粗,硬件是硬起來了,只欠軟件。以我了解,這都可能是美麗誤會。新建的大學當然是甚麽都是新的(但不保證是好的);但舊的,包括十大重點,欠的都是硬件。行內人說,中國學生一流,教授二流,設備三流,是持平之論。近年雖無再訪,但以十年前近距離觀察,我國最强兩校,不說別的,單是學生宿舍之設施落後、擠逼,如非目睹,恐怕難以相信。至於其他設備,估計整體仍落後本港三大頗多。另外,這些歷史名校,對員工、子女的生養死葬,一切包支包結。不說別的,單要在樓價飛昇的北京解决員工的居所問題,就十分頭疼了,要擠身世界前列,恐不容易。真正投放在學生身上的,恐怕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