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中國能否崛起,能否走向復興之路,自07年起,曾和兩位在這裡爭辯多次了。吾友老麥曾在個人博客中,三次長文評擊。最近的一篇,更以“寫在被量子氣死之後”為題。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09/06/28/%e5%9c%8b%e5%af%8c%e8%ab%96-%e4%b8%ad%e5%9c%8b%e7%9a%84%e5%8b%83%e8%88%88%e9%9a%9c%e7%a4%99-%e4%b9%9f%e8%ab%87%e7%a7%91%e7%a0%94/
我必須承認,在多次爭論后,我的觀點已經逐漸和你們一致。
如果國家之間的爭霸,是以高科技的發展,知識的運用,科技研究為基礎,那中國沒有機會。
事實上,我的觀點一直如此。前段時間,我打出十年前大學參加知識經濟辯論的辯稿,當時就已經認爲中國在知識競爭中沒有優勢了。最近這幾篇的文字,也是同樣的觀點。
吾友老麥擧了一些例子,包括核電、高速火車、大飛機,説明中國未能掌握核心技術,高新技術永遠追不上外國。
實際上,如果以舉例而言,我可以擧出更多更具説明力的例子。
例如,中國是世界生産DVD 最多的國家,但核心機件一直無法自己生産,DVD 機大部分的利潤都是給了技術專利。
為什麽?
不是中國技術達不到那個要求,完全是體制的問題。
因爲播放技術的核心制式和發展方向,完全掌握在外囯手中。
在早年,普遍的制式是VHS,後來是VCD,毫無例外,中國也是無法生産,只能組裝。因爲核心產品不斷改級換代。
就算在今天,華為投下巨資,自己去開發DVD技術,去攻關,等到開發完了;全世界可能早就流行藍光技術了,開發的DVD 早就泡湯了。
如我在前面論囯富1說的,科技研發是一個整體工程,而不是在於一兩個項目的突破。飛利浦可以推陳出新,從VHS,VCD,DVD,到藍光,是整個體制的勝利。
擧一個更具説明力的例子。這是吾友巨龍的本行,希望有錯能更正。
很久以前,就一種説法,說在知識經濟中,中國和美囯處在同一起跑綫上。所以中國更應該加大投資,因爲這裡有更大機會。
所以中國開展自主開發的“龍蕊”計劃,自己生產CPU 晶片,和美囯一爭長短。
前段時間,“龍蕊”計劃宣告成功不久,主持的科學家已經得到國務院獎勵了,被揭發造假,號稱中國自主研發的CPU 晶片是從美國買囘來的!
傳媒對此輕描淡寫,只視之為一般的學術造假,實際上,這是中國在高科技領域重大挫敗;也是國家戰略的重大挫敗。
DVD 造不出來,可以說是有這樣那樣體制上的理由,投入不足,不重視等等;但“龍蕊”的失敗,恐怕真的只能從文化上,整個制度上去找原因了。
“龍蕊”的失敗,具有非常深刻的意義,如果其中的問題是普遍的話,那中國在高科技上永遠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這不是錢的問題能解決的。
(2)
還有一點,對於綠霸,一般的分析都是從政治出發,很少分析對資訊科技的影響。
綠霸的推行,是工業信息部主導的,這應該是全國最爲重視信息科技,知識傳播的部門。它應該是最爲維護資訊的傳播和利用的。否則,為什麽要把“工業”和“信息”兩樣東西合在一起?當初不就是為了看到未來的產業的這種發展趨勢嗎?
綠霸的背景,無論是如我猜測的官商勾結,還是海外傳媒猜測的有政治背景,都是絕大的諷刺。
知識的運用和傳播,對產業的發展,有莫大的作用,這樣的措施,怎樣也不能由工信部來推行。
其中的荒謬,就如本來應該推動商業發展,民營經濟發展的商業部,其部長之前起家竟然是靠把全國最好的民營汽車企業打垮一樣。這樣,以後還能怎樣取得業界的信任?
這背後反應的,恰恰是對知識的不尊重,中國已經吃了很多苦頭,將來還要吃更多苦頭。
5 条评论:
民間反彈越大,工信部變本加厲。
內地部份伺服器托管商於 6月16日向客戶發送要求安裝 "安全探針" 軟件的通知。該通知稱 "安全探針" 將幫助客戶自動監測是否有低俗信息,是一款免費軟件。
成功安裝後,用戶想卸載需取得伺服器托管商的同意。該通知還稱必須在28日前安裝好該軟件,對於不安裝的,或查到未及時安裝的客戶的相關資訊將直接報送給廈門網安處重點跟進處理。
據報,"探針" 可監視並隨時過濾整個網站出現的敏感字眼和軟件,也遠比 "綠壩" 強得多。
"內聯網" 已成既定國策,香港有救。
中國會靠例如自行製訂高清電視制式,藍光碟標準等試圖打破外國對科技產品制式的壟斷,然而除高清廣播外,其他土炮標準能否在國內普及,或有利山寨 / 盜版商靠土炮制式於某範疇開拓疆土 (例如用土炮藍光制式去製作翻版藍光外國電影碟或全區碼 blu-ray player ) 也存疑。
讓我吹水一下,一個國家的科研及其應用要成功,需要以下的條件;
1) 一個自由機制給不論是為了興趣還是名利的內行人良性競爭.
2) 一個沒有國家和民族標籤的科學氛圍;
3) 自小低調化(de-emphasize)科舉制度裡面的絕對比較標準.(例如;狀元一定比榜眼好,物理第一名的一定比第四名的懂物理)
如果能這樣,相對於以上各點:
1) 這相當於一個自由經濟市場;科學的領域太廣;由每個專家去maximize 他們的benefit,自然而然地,整個科學就能得到最優化的效果; 跟Adam Smith 講的是一樣; 不是說不需要一定程度上在體制上的管制,(例如政府鼓勵再生能源的研究),但是科學的自由化是成功的核心;要留意,科學自由化不代表一定要結合資本主義,但科學本身一定要有自己的”自由經濟模式”
2) 這樣才能吸收外國學者;美國的成功是靠德國的,猶太的,台灣的,日本的,許多不同國家的科學家一起貢獻;如果動不動就要標榜”我國專家自行研制”等標籤,沒有人會為你效力;大方一點,就任中國人說誰誰是在清華或西南打好基礎才到美國讀研究院然後成為第幾位”華裔”Nobel Price 得主, 那又何妨?是美國正真得益還是中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 科學研究需要一大班有自信的又能力的人才.一個班級有條件將來為科學作貢獻,以科學為事業的人不只是理科前三名,很可能並不包括這三名;錯誤的標準會把很多人才擠下獨木橋;在國家高調宣傳今年數學物理化學各奧賽中中國的代表又拿了多少個金牌,又拿了團體第一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人才已經被埋沒了?
因為中國在這三方面都做得不夠,中國還需要走一段路,可是如果作出正確的調整,這段路可以走得很快;當年,核彈氫彈導彈技術可以攻破,民間沒有多少部電視;一個正真的經濟強國是藏富於民;一個正真的科學大國也一樣需要很廣的base.科學普及化不只是大家能說出為甚麼天是藍色的,長征三號要達到第幾宇宙速度才能把衛星送到月球就夠,而是要有很多人能靠推導方程式吃飯.
1. "一個正真的經濟強國是藏富於民" - 這是共產黨的第一大忌,永遠只讓一小撮人富起來才是治國根本。
國富民窮,既得利益者才能永續抓住權柄。
2. 誰有權撥科研經費,那種科研項目的建議書寫法才易獲取經費,教授升遷如何決定,全屬政治內耗把戲。不少科研人才發覺與其消耗精神玩這些遊戲,不如去投資銀行搵真銀,搞財技的回報遠高於搞科技。香港尚且如此,何況祖國 ?
3. 內地的科普教育自問做得比香港好,否則內地的食品工業不會變質為純祽化工業。然而,這和國家奧數競賽水準出眾一樣,不代表國家尊重,賞識,容納各國各地科研人才。
4. 民企沒條件做基礎科研,但與再生能源有關的,部分開始達國際水平。國家官僚不識貨,但市場機制懂。創投基金,各內地及國外銀行也有不少慧眼或伯樂。唯一寄望是國策,包括幾家內地大銀行的貸款政策,不要一面倒向國企傾斜,或抑民企,扶國企,讓中國科研稍留點由市場,而非長官意志主導的空間。
有個人跟我說,很多年前,上頭給她一個工作,要她將飛機降落後在跑道的重量化成電腦數據,後來那個項目拿了科研三等獎。
最近看了許多關於稀土的資料,原來徐光憲當初也是政府安排一個任務給他,要他分解稀土中最相似的兩樣金屬。沒有想到他真的成功了,也因為他成功解開難題,中國的稀土不用再將整塊土賣出去。
這兩個人給我的感覺都是很樸實的人,他們兢兢業業,起步點無法與西方比,但總算是出色地完成了一項任務。或許這就是中國科學家們所走的路,主要還是要靠自己。
中國有稀土,而西方有專利,有專利無稀土,無法大量生產;有稀土無專利,許多產品及技術受專限制無法生產及應用,科技發展也就擱在那里。
中國想做航母,但做不出那種鋼,美國不會出口這種鋼,中國不知道會怎樣解決鋼的問題。此時才發現,原來人家真的起步得很快。還有日本的高新科技,也是越走越遠,科技上中國跟自己跟印度比還行,跟日本及美國原來真的差很達。
某方面來說,有著美國歐洲及日本這幾個目標放在前面,對中國來說其實是好事,這樣步伐才會快一點,也不用為了自己那點成就而沾沾自喜。
追求夢想的過程或許比到達終點站更幸福。鄧小平,中國政府,又或中國的科學家們都好,他們前面都有一些夢想,當然這些夢想前面會很多障礙,例如國外阻力、例如本身的風氣等等,不過以中國政府現今的進度,我感覺是一步步地向前面走著,問題只是要花多少時間,走多少彎路才能到而矣。
近廿年有很多中國人到海外留學及做研究,有部分回流,中國如果能夠留得住這班人,步伐會快許多。
許多事仍是紙上談兵,我是覺得過去有許多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將來應該可以。
還有,我覺得吃苦頭在某方面去看,是好事。玉不琢 不成器嘛!人家走了多少年,中國才走了多少年,走到今天,我真的覺得已很厲害了。
发表评论